赵细康 何满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
2022/3/28 13:36:43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 浏览次数:60074
在逻辑结构上,思想体系由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三大部分构成。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与看法,回答客体的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和状况“怎么样”等问题。价值观是人这一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去确立客体的价值与意义,回答所期望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从哲学角度看,主客体之间存在着认识、价值和实践三大关系。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其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则分别对应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实践关系。认识关系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之“是”;价值关系着眼于实现人类活动辩证统一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之中,回答人与自然关系“应当”是怎样的理想图景;实践关系则聚焦于人类活动价值图景如何实现之思维和方法,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认识、价值和实践关系,建构了一套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逻辑体系。其世界观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性问题;价值观包含绿色发展、生态民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理念,勾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方法论强调要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发展理念与制度建设、治标与治本、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重点突破与系统治理、自主贡献与共同行动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又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当代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人类新型现代化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东方智慧。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都“必须先确定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这样,全部理论才能从起点开始逐步展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和逻辑起点。习近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汲取和升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反思和批判西方生态哲学的思想偏误,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性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的直接源头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内涵。比如,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性,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再比如,对人类文明定理进行了新的揭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根植于中华文明肥沃的文化土壤和卓越的生态智慧。他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结合当代社会生活实践,习近平对中华古代生态智慧进行了许多新的阐释。比如,他借鉴庄子生态哲学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古老智慧,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点,“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是对西方生态哲学的超越。西方生态哲学思想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两大阵营”。人类中心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从人与自然的“主从”关系出发,视自然为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价值工具,而无视自然自在运行的内在规律性。自然中心主义则走到另一极端,宣称自然主体性的存在,认为自然本身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目的性和价值评价能力,从人与自然“双主体”甚至“仆主”关系的出发,推论出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内在价值。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论思想出发,在承认人具有价值主体性的基础上,认为人和自然既不是主宰关系,也不是对抗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他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了生存,人类需利用并改变自然,但终归只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纵然人类进步到足够强大,也不能高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的。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不仅是人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目的和结果,还是评价人与自然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重要尺度,是比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更为本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体现的是应当建成“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未来图景,回答的是为实现理想图景所应当遵循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体系的落脚终点。其中,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民生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绘就这一美丽画卷的三原色,也是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价值观的三大核心要素。
1.绿色发展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发展观,既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功利化、工具化发展理念的超越,也是对自然中心主义超现实发展理念的矫正。习近平深刻揭示了绿色发展的本质特征,将其纳入五大新发展理念予以系统化,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并指明了绿色发展的方式与路径,描绘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图景。他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从本质上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生态民生理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表了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生态民生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价值观图景中的一道靓丽色彩。习近平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著名论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把生态民生建设上升到关乎人民主体地位之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之巩固的高度,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生态的不可分割性和生态利益的整体性,使得所有国家自然成为一个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为缓解全球生态治理赤字、破解人类生态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困境”,习近平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极大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人类要真正跳出生态公地悲剧化怪圈,必须倡导全球共同的价值观念,将整个地球、全人类作为整体,树立自然整体性、人类整体性、人与自然整体性相统一的整体思维,以基于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共同行动替代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单边行动。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而智慧的方法论要素,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习近平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双赢之道的“两山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从不同角度阐明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原则。既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基本原理的内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思路。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必须两手抓,实现“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旗帜鲜明地回答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能兼得的时候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条不能逾越的底线,任何以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做法,都是不被允许,也不能原谅的。一旦两者发生冲突矛盾时,必须毫不犹豫地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而绝不可再走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老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揭示了生态环境本身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财富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环境无价或低价的传统认识,突破了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和解,让资本化的自然在更高层面回归家园化的自然。
2.发展理念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理念是制度的先导,制度则是理念的具象化。二者间存在一定张力,需要达至一种动态平衡。从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到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紧密结合,处处闪耀着习近平关于理念与制度相统一的方法论思想光芒。绿色发展是习近平长期坚持和反复强调的重要发展理念,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3.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等原理与方法论,提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道与治标之策。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治理不能等,要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坚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从影响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既下大气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探索建立长久管用、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对生态治理的不同要求,从生态问题的源头、根本入手,制订实施追本溯源、正本清源的方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4.总体谋划与久久为功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既需要明确方向,规划好蓝图;更需要有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习近平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战略思维的理论和方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千年大计勾画了清晰的“路线图”。习近平指出,“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他指出,要做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把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
5.重点突破与系统治理的关系
重点与系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创造性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新论断,构建了重点突破与系统推进相统一的方法论体系。习近平强调,“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系统性推进,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6.共同行动与自主贡献的关系
习近平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推动全球共同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他强调,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应实现自主贡献与共同行动的统一。他在国际场合多次提出了应以环境正义为价值诉求,厘清不同民族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不同责任和义务,提出“坚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顾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等主张。2020年9月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他在各种国际场合始终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